含碳金礦由于碳對金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,在礦堆中大部分金以被碳吸附,所以屬于難選礦物。對于難選礦物的選別,應經(jīng)過選礦試驗來確定選別工藝。本文以含碳金礦為例,為您介紹通過選礦試驗確定該礦石適合的浮選工藝的過程。(卡林型金礦選礦工藝)
含碳金礦的性質(zhì)
該礦石中礦石中含有砷和碳,金屬礦物以黃鐵礦產(chǎn)出最多,含量達5.48%;其次為毒砂,含最為0.69%;還有少最的褐鐵礦、閃鋅礦、黃銅礦和黝銅礦等;微量礦物有方鉛礦、自然金、銀金礦和自然銀。非金屬礦物主要為石英,含量達60.51%;其次為碳酸鹽和絹云母,含量分別為16.76%和15.82%。金主要包裹于黃鐵礦、脈石礦物及毒砂中。
金屬礦物中主要載金礦物為黃鐵礦和毒砂。通過粒度測定與統(tǒng)計,發(fā)現(xiàn)黃鐵礦粒度以粗細較為主,不均勻嵌布;毒砂以細粒為主,不均勻嵌布。黃鐵礦+0.075 mm粒級分布率為71.29%,-0.075 mm粒級分布率為28.71%。毒砂+0.075 mm粒級分布率為16.24%,-0.075mm粒級分布率為83.76%在-0.038 mm粒級中,黃鐵礦和毒砂分布率分別為15.47%、54.88%。
通過鏡下鑒定,自然金完全包裹在黃鐵礦中,嵌存狀態(tài)比較簡單。而銀金礦主要嵌存在黃鐵礦與脈石礦物粒間,與黃鐵礦邊緣接觸,其次,包裹在脈石礦物中,少量嵌存在黃鐵礦裂隙中,微量包裹在毒砂和黃鐵礦中金礦物嵌存狀態(tài)統(tǒng)計結果見表1。
研究結果表明,該礦石中金有可見金和不可見金。從可見金礦物嵌布粒度分析,自然金粒度較粗些,而銀金礦嵌布校度一般在10 μm以下。在黃鐵礦和毒砂中的銀金礦嵌布拉度更細,一般均在1μm以下。通過電子探針分析,不可見金多斌存在毒砂中,其次在黃鐵礦和脈石礦物中。
浮選工藝的試驗研究
由于礦石中含有砷和碳,金的主要載體礦物為黃鐵礦,主要包裹在黃鐵礦、于黃鐵礦裂隙、黃鐵礦與脈石礦物粒間,試驗采用浮選工藝,進行了脫碳與不脫碳工藝流程試驗。脫碳后得到的碳精礦可以出售給相關冶煉廠,也可和金精礦混在一起銷售(視市場價格而定)。
試驗過程包括8步,分別是不脫碳與脫碳工藝試驗、磨礦細度試驗、礦漿PH值試驗、活化劑種類及用量試驗、水玻璃用量試驗、捕收劑種類及用量試驗、精掃選次數(shù)試驗、閉路試驗。
確定含碳金礦的浮選工藝
該礦石屬低硫石英脈型金礦石。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,其次為毒砂,還有少量的褐鐵礦、閃鋅礦、黃銅礦和黝銅礦等。非金屬礦物主要為石英,次為碳酸鹽、絹云母以及微量尖晶石。
金礦物嵌布粒度較細,自然金在-38 μm粒級中分布,而銀金礦在-10μm較級中分布,可見金礦物大部分包裹在黃鐵礦中,不可見金主要包裹在毒砂中。針對該金礦石性質(zhì),試驗主要采取技術措施為:①提高磨礦細度,磨礦細度達到-0.038 mm質(zhì)量分數(shù)80%,以提高金礦物及載金礦物的單體解離度。②預先脫碳,減少碳對金浮選的干擾,同時有利于提高金精礦品位和回收率。③加人適量的水玻璃,分散礦泥,提高金礦物及載金礦物的浮游速度。
試驗采用不脫碳工藝流程所得金精礦金品位34.80g/t,金回收率為84.41%;脫碳工藝流程得到混合精礦金品位37.35 g/t,金回收率為86.70%。兩工藝流相比,脫碳工藝流程混合精礦金品位提高了2.55g/t,金回收率提高了2.29%,脫碳工藝流程好于不脫碳工藝流程。
文章來源:百度文庫https://wenku.baidu.com/view/038a2f17a300a6c30c229fe8.html